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

辦公室省電大作戰

轉載 《辦公室省電大作戰》文◎蕭西君

今年夏天,走進任何一家台新銀行,不難發現,原本西裝筆挺的服務人員,紛紛脫下外套與領結,改換上一身輕便涼爽的服裝。

可別以為台新的員工忘掉了辦公室服裝禮節,這可是台新金控響應經濟部能源局推動“夏日節能運動”的結果。今年6月1日起,台新金控為了響應政府環保運動,推出“夏日輕裝Cool Biz”活動,男性員工一律不打領帶、卸下西裝,並且將原本設定24~25°C的辦公室空調,調整到26~28°C,以節約電力。

隨著全球暖化,油價與電費不斷調漲,夏季工業用電據稱將增加10%,為了降低辦公室開銷,政府與企業均絞盡腦汁,展開辦公室節能大作戰。

夜間照明 限時供應在所有的節能項目中,電費的成本往往最高,“電梯從1樓到59樓,跑一趟就是1塊錢。”台北101金融大樓協理楊文琪提出實際數據,台北101夏季電費,平均一個月就要800多萬。

不過,比起去年,台北101的辦公室人口成長一倍,電費卻未成長,其中一項秘密武器在高科技。

以智慧型大樓聞名的台北101,運用雙層隔熱玻璃,玻璃內有惰氣,可以阻絕一半以上高樓吸收的紫外線和熱氣。並另有能源控制管理系統,啟動空調主機,就會自動感應溫差,保持固定的空間溫度。

但是,真正節省電費的祕訣在於使用習慣。比如廁所燈光以及梯廳,夜間7點半以後,如果有人使用,每次只會亮燈15分鐘,之後就自動熄滅,等到下一個使用者再開啟。台北金融大樓也鼓勵租戶,若租兩層空間以上,可以開放樓梯間,多爬樓梯,盡量少用電梯。“我們希望在效率和節能間取得平衡,”楊文琪說。

讓員工辦公地點集中
今年度獲頒經濟部“節約能源績優傑出獎”的遠傳電信,則是傳統商業大樓的範例。“我們的基礎設備未必是最理想的,但我們會根據環境進行微調,”遠傳電信設施暨行政管理部協理朱志寬說。

堪稱電費大戶的遠傳電信,年度電費高達6億元,從92年起,遠傳就開始進行節能方案,並逐年發展改善計畫。

遠傳將公司用電分成設施行政部、基地台、門市以及機房網路部等區塊,找出哪個部門電費使用百分比最高,然後從系統面著手,訂出每個不同地點的“最適費率”。

設施行政部也會進一步協助,教導員工怎樣使用、保養電器用品最不耗能。遠傳設施行政部就曾經拍攝過一支VCD帶,教導門市人員如何將空調濾網拆下來清洗、裝回。

“節能不用花大錢,而是做必要的改變即可。”朱志寬舉例,遠傳有一個50多坪的倉庫,原本全面使用空調,但是評估過使用人數後,決定將倉庫隔間,讓倉管人員集中在10來坪的辦公空間,其他區域則不開空調。

節能不用花大錢
台新金控也是同樣的作法,“我們會根據人員集中程度,決定該區空調開幾度。”台新金控行政處處長兼總務部主管凌忠信舉例,一般營業場合因為人多,台新不會提高空調溫度,但只要是二樓以上、少人出入的公共空間,就關掉空調;而台新金控新大樓梯廳,也因為氣溫涼爽,測試過後,已經全面不開冷氣。

在停車場區域,電燈開關則設定為開1/3、開2/3、全開等模式,比如早上7點~7點半只開1/3的燈源;7點半~8點開2/3燈源;上下班人多時段才全開;到了深夜則僅開小燈。

台新金控也將燈管全面改成省電式的T5燈管。此外,也在空調、燈光等開關旁,用鮮明的紅、黃、綠色貼紙,標示開關的時間。紅色表示24小時都不關,黃色代表3點半以後關掉,綠色則表示最後一個離開的人要關。

漸進式養成員工習慣
節電措施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員工反彈,為了降低抗拒,台新金控採用“漸進式”的作法。空調第一天調升1度,先觀察員工有沒有反應,如果溫度感覺上差異不大,隔一天再調升1度。“這就好像冷水煮青蛙一樣,”凌忠信比喻道。

省電節能都只能宣導鼓勵,不能強迫員工,遠傳多次舉辦“節能徵文比賽”;並且在辦公室張貼節能海報;每逢週一和週五,遠傳會透過廣播,提醒員工在中午午休時間,順手關掉電源。“午休關燈不見得有省電效益,但是,這是為了讓節能落實到生活中。”朱志寬說。

辦公室省電小撇步

夏季員工制服,由西裝改為輕便服裝
◆改裝隔熱玻璃與省電燈泡
◆辦公室冷氣溫度設定,調高到26~28°C
◆每天不同的上班時段,設定不同的冷氣與電燈開啟比例
◆人員集中辦公,集中提供冷氣

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

網路文章分享_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

一個好的習慣養成需要21天,一個壞習慣卻是無形中就養成;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,對啊!如果你也有時候跟我一樣,覺得生活很累,那我想讓我們來改變自己的心態,心態變,習慣就會變,個人之命運亦隨之轉變!!

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一大早,我跳上一部計程車,要去台北郊區做企業內訓。因正好是尖峰時刻,沒多久車子就卡在車陣中,
此時前座的司機先生開始不耐地嘆起氣來。隨口和他聊了起來:「最近生意好嗎?」後照鏡的臉垮了下來,聲音臭臭的:
「有什麼好?到處都不景氣,你想我們計程車生意會好嗎?
每天十幾個時,也賺不到什麼錢,真是氣人!」嗯,顯然這不是個好話題,換個主題好了,我想。於是我說:「不過還好你的車很大很寬敞,即便是塞車,也讓人覺得很舒服……」
他打斷了我的話,聲音激動了起來:
「舒服個鬼!不信你來每天坐12個小時看看,看你還會不會覺得舒服!?」接著他的話匣子開了,抱怨政府無能、社會不公,所以人民無望。
我只能安靜地聽,一點兒插嘴的機會也沒。

兩天後同一時間,我再一次跳上了計程車,再一次地要去郊區同一家企業做訓練,然而這一次,卻開啟了迥然不同的經驗。
一上車,一張笑容可掬的臉龐轉了過來,
伴隨的是輕快愉悅的聲音:「你好,請問要去哪裏?」真是難得的親切,我心中有些訝異,隨即告訴了他目的地。他笑了笑:「好,沒問題!」
然而走沒兩步,車子又在車陣中動彈不得了起來。前座的司機先生手握方向盤,開始輕鬆地吹起口哨哼起歌來,顯然今天心情不錯。
於是我問:「看來你今天心情很好嘛!」他笑得露出了牙齒:「我每天都是這樣啊,每天心情都很好。」「為什麼呢?」我問:「大家不都說景氣差,工作時間長,收入都不理想嗎?」司機先生說:「沒錯,我也有家有小孩要養,所以開車時間也跟著拉長為12個小時。
不過,日子還是很開心過的,我有個祕密……」
他停頓了一下:「說出來先生你別生氣,好嗎?」
當然好,只要是快樂的祕密,我這個念過心理學的都感興趣。
他說:「我總是換個角度來想事情。例如,我覺得出來開車,其實是客人付錢請我出來玩。
像今天一早,我就碰到像你這樣的先生,
花錢請我跟你到陽明山去玩,這不是很好嗎?等下到了陽明山,
你去辦你的事,而現在是花季,我就正好可以順道賞賞花,抽根菸再走啦!」
他繼續說:「像前幾天我載一對情侶去淡水看夕陽,
他們下車後,我也下來喝碗魚丸湯,擠在他們旁邊看看夕陽才走,
反正來都來了嘛,更何況還有人付錢呢?」
漂亮!多精采的一個祕密!
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多幸運,一早就有這份榮幸,
跟前座的EQ高手同車出遊,真是棒極了。
又能坐車,心情又開心,這樣的服務有多難得,
我決定跟這位司機先生要電話,以後再邀他一起出遊。
接過他名片的同時,他的手機鈴聲正好響起,
有位老客人要去機場,原來喜歡他的不只我一位,
相信這位EQ高手的工作態度,不但替他贏到了心情,也必定帶進許多生意。
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心理學家發現,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,不管大環境怎麼變,EQ高手的快樂決心是不會改變的。當我們能換一種心態去看待自己的工作,
並帶著遊戲般的愉快心情面對工作,
你會發覺自己的內在能量強大許多,
抗壓應變的功力也因此大為增進,
而這,也正是貫徹快樂決心的漂亮做法。
我自己就常覺得,工作其實是一種偽裝,讓我有很好的藉口及機會,能因著演講及各種活動,
去認識許許多多有趣精彩的人,這不是很過癮嗎?
(更何況,往往還有人付錢呢!)。

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

往上提升你的領導層級

轉載《往上提升你的領導層級》

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滋味,每天早上拖著沈重的步伐去上班,原因是他們有一個爛主管,工作對他們而言,真不是件好玩的事。這樣的企業主管就是知名管理書籍作者麥斯威爾(John C. Maxwell)所定義的■第一級主管,也就是最低階層的主管。一個企業是不是由第一級主管所領導,其實很容易觀察。這一類企業的價值是:我們是老板,你們不是。員工跟隨主管工作,只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。這一類的企業下班時間若是五點,四點三十分時,員工就收好桌上的工作,四點五十五分已穿好球鞋準備去運動,五點一到,大家就走人。他們不願意在公司內多留一分鐘,他們只求留住工作,不會賣力為公司打拼。
相反地,有效率的主管懂得學習與成長,讓自己的影響力擴大,讓自己的領導層級往上提升為:■第二級:員工跟隨第二級主管的原因是他們想要。這一級的主管已與員工建立一點關係,員工也感受到一點工作熱誠與活力,他們不會在四點五十五分時穿好球鞋。
■第三級:員工跟隨第三級主管的原因是,他們了解到主管為企業的付出,企業內已建立起一些動能。
■第四級:員工跟隨第四級主管,是因為他們了解到主管為他們的付出。這類領導人知道如何培養員工。忠誠度在這一個層級產生,因為這類主管讓他的員工變得更好。
■第五級:員工跟隨第五級主管,是因為主管這個人,以及他所代表的價值。這一級的主管花很多年的時間,培養員工與建立組織。問題是,很多主管很難突破第一級。近日,麥斯威爾接受艾莫里商學院網路知識報(Knowledge@emory)的訪問時表示,讓人驚訝的是,很多人覺得到了第一級已是頂點了。

麥斯威爾指出,企業主管要突破第一級,邁入更高層級,就要做好四件事:
與人和諧相處、促進團隊合作、維持良好態度,特別是在艱困的處境時,以及有效領導。

與員工有良好關係很重要,因為,是人在領導人,不是企業在領導人。
你很少看到成功領導人和員工的關係惡劣。
另外,成功領導人在歷經困境,特別是財務困境時,都還能保有良好的態度。
任何人在一切順利時,都能有良好的態度,但是困境時就很難了。
成功與不成功領導人的差異就在這裡。
成功領導人要如何培養員工?
麥斯威爾指出,首先,領導人要能了解員工的價值,發展員工的優勢,而不是設法修補員工的缺點。因為,就算經過改善,員工在原本較弱的領域,也只能做到差強人意,還不如找出員工的優點,好好發展他的長處。

主管要懂得栽培自己

轉載《主管要懂得栽培自己》

今天你獲得升遷了,往公司高階主管的金字塔頂端又邁進了一步;上個月公司遭到購併,你的主管職務與新公司的同事重複,公司考慮要將你調到其他部門;從下個星期開始,你不再是地方分公司的主管,老闆要把你調到總部去磨練……。在這些事業生涯發展的轉折點,你必須為自己設想,你可能需要的發展訓練。
兩位企管顧問日前在美國商業週刊上指出,主管在思考栽培自己的計畫時,需要注意以下十點:1.評估公司目前的情況:有些公司擁有完整的主管發展系統,有些公司則是什麼都沒有。主管在思考栽培自己的計畫時,第一步要做的,就是先了解公司目前的情況為何。
2.展現自己的潛力:主管應該積極展現出潛力與企圖心,才比較可能爭取到被公司栽培的機會。坐下來認真為自己擬出一個清晰、充滿熱情、實際可行的計畫。
3.讓公司看得到報酬:培養主管人才的費用並不便宜,但是如果培養成功,公司獲得的報酬會很豐碩。實際指出受到栽培的自己,能夠如何為公司貢獻,以及這些貢獻對公司現在與未來的影響,給予公司充足的理由投資自己。
4.現在立刻採取行動:不要等到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應付目前的職務之後,才尋求幫忙。在問題發生之前,比在問題發生之後尋求幫忙,比較能夠獲得公司的的諒解與資源。
5.設定目標:有些主管利用訓練機會來發掘自己其他的才能,有些主管則是藉機改進自己一向的缺點。發展訓練計畫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。
6.不要想包山包海:縮小學習的範圍,通常一到三個學習重點是最有效率的。可以把學習分成短、中、長期的重點。一次想要學太多,只會增加失敗的機率。
7.接受別人的意見:如果別人告訴自己,你欠缺團隊合作或者領導的技巧,聽起來當然不舒服,尤其對於自視甚高的人才來說,更是難以接受。不過,廣納別人的回饋,會讓自己的計畫更切中實際。
8.可信度與彈性是兩大標準:挑選訓練時,無論是提供發展訓練的公司,或者是個人,都以可信度與彈性為兩大選擇標準。在可信度方面,確定對方擁有可以協助你達到目標的專業技能;在彈性方面,確定對方願意針對你的特殊需求量身打造課程,包括是否願意配合你的時間。
9.考慮替代做法:如果自己的時間,或者公司的經費不允許,栽培自己的計畫不見得要因此中斷,而應該尋找替代做法。例如,坐下來跟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討論,自己可以參與哪些專案,或者增加哪些職責,從實務中累積自己想要培養的技能經驗。
10.真的全心投入:如果本身沒有十足投入,再好的計畫都不可能有成果。

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

完善教育訓練也可吸引人才

轉載《完善教育訓練也可吸引人才》

楊嘉瑾/口述;李洵穎/整理
半導體業需要人才,近年來常喊人才荒,找人難,要找有經驗的人更難,尤其是和技術相關的人才通常都是業者缺乏的人。以測試設備業為例,由於機台複雜,還要幫客戶做到最經濟的設計,通常這類業務的學習曲線很長,並不像作業員很簡單容易上手,也不是上課1週後可以拿到證書那麼簡單。

更嚴重的,一旦客戶需求很多,但卻因人才不足,無法滿足所有客戶的需要,此時若才要開始花個1~2年的時間訓練,一定會錯失商機,這是多麼得不償失!

依過去的經驗來說,包括系統、無線 RF、軟體的人才都很難找,EDA Tool的人才也很缺乏,這些都是屬於學習曲線較長的行業,反而是SOW(Statement of Work)定義很清楚的工作,這類人才比較容易找。

專業工程師培養不易 促使半導體測試學院計畫進行
以半導體行業而言,測試是供應鏈中最後的階段。經過設計、晶圓製造、切割、封裝,測試是最後的把關,一旦IC裝進系統內,結果不能運轉(work),對於公司商譽、成本等都會有很大影響,因此測試很重要。尤其最近IC愈做愈小、愈精密,測試機台的特性也隨之愈來愈多。

另外,消費性產品的平均單價愈降愈低,比如手機、iPod等,晶片價格走滑,而測試也是成本的一環,測試成本也要隨著客戶要求而降低。

通常測試廠客戶的上游客戶要求降低每小時測試價格(hourly rate)愈來愈低,工程人員幫助客戶讓測試機台順利運轉,就等於替客戶印鈔票。但測試費用太貴或測試時間太長都不行,所以工程師一定要幫客戶把機台設計得最精簡,讓測試時間及流程都恰到好處,良率要好,客戶才會滿意。

所以要培養專業人才,不僅工程師要熟悉機台,也要了解客戶的應用領域,因為每個客戶的應用領域不同,必須測試的項目也會不一樣。測試機台的人除了要深入了解機台之外,也要了解客戶的專業領域,工程師要有專業的View,也要有廣度。如果工程師文武皆備,不但專業功力強,對生意的掌握度及對客戶的態度很好,業者才會更有競爭力。而工程師通常最快1年才能獨立作業,業者必須思考要用什麼方法讓員工更快上線,因此才會有半導體測試學院的投資計畫。

依照學院的課程安排,4~6個月的時間學習理論及熟悉產品,再來是提供價值約新台幣3,000萬元的實機供學員操作。至於老師是資深工程師及產品經理(PM),他們對產品有較先進的了解,可以讓學員更快上線。接著再安排on job訓練,讓學員將理論化為實務。

培訓人才成效佳 進而推廣至客戶
曾經將訓練完的學員派至客戶端服務,原本客戶不甚高興,因為派去服務的學員太年輕,直覺他沒經驗,沒想到該名學員工作認真,讓客戶印象轉好,現在回頭要學院幫忙訓練他們的員工。目前半導體測試學院第1次和客戶端合作,由客戶派來員工接受訓練,預計10月開始,因此學院目前接受的學生已不是只有內部員工,還有來自客戶端的員工。

對惠瑞捷而言,和客戶共同訓練員工有個更大的好處,客戶將對測試機台更為熟悉,產品忠誠度提高,其員工接受訓練後,素質也夠,能夠幫客戶解決測試的問題,可謂一舉兩得。

半導體測試學院原本先招收從大陸地區研究所畢業的學生,目前從半導體測試學院「畢業」的學員已有60位,派到世界各地都有很好的表現。實施成效不錯,未來打算將培訓範圍擴大至亞洲其它地區及客戶端,在美、歐、日等地區也會以這種方式徵招人才、培訓計畫。因為半導體有很大的人才需求,有經驗的人難找,對畢業生而言,他們也有很多選擇,對他們而言,公司要能提供好的訓練及好的環境,讓他們在2年內接觸在亞洲甚至其他地區,這是很難得的機會。

外商重視培訓計畫 吸引人才關鍵
台灣地區從設計到製造,供應鏈完整,而美國地區有很多IDM及設計公司,所以這些亞洲工程師在大陸訓練完畢之後,再派去歐洲和RD共同研發案子。對學員而言,不僅可以建立人脈,建立自己的能力,國際觀也廣泛許多,附加價值提升不少。

以外商而言,雖無法提供股票之類來吸引人才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公司是否重視人才培訓,願意且能夠提供多少資源,在1~2年內能夠讓新人真正上線,並且公司提供外駐機會,以增加國際觀及建立人脈機會,這些應該都是吸引力。有時外商對員工訓練的投資比硬體的金額還多。

楊嘉瑾在2年前進入惠瑞捷(Verigy)擔任亞太服務事業總經理,曾任禾翔、陽慶擔任總經理職,並服務於AT&T 7年,其為台大電機系畢業,並取得美國麻州大學電機所碩士及倫斯勒理工學院(RPI)博士。

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

人找事,事找人,怎樣的抉擇最聰明?

轉載 《人找事,事找人,怎樣的抉擇最聰明?》

讓個人的能力特質和工作相符,是員工、主管和企業組織最大的共同利益;這種三贏組織,不但贏得效率、品質,更能贏得立於不敗的競爭優勢。在職場上有12項執行技能有助於完成工作,如果以這12項技能來解釋生而有別,那就表示在人成年之後,通常會有2到3個領域是自己天生就擅長的。只要妥善規畫再加上一點運氣,大概就可以讓自己的職涯更順利,發揮自己的強項,讓弱項的影響減到最低。

◎找出個人的強項與弱項

如何評量自己在12項領域中各項技能的能力高低,並且勾勒出個人的技能組合,方式如下:每項技能都有5個題目,所以最高分是25分。
1分:非常不同意;2分:不同意;3分:不確定;4分:同意;5分:非常同意。


◎第1項技能:情緒控制

這項技能是要確保,自己的情緒不會妨礙自己要完成的工作。能夠有高度的情緒控制能力,工作就不會橫生枝節,也有辦法讓在自己遭遇各種情況時,都能保持正面思考。

*我在工作時可以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*我通常可以冷靜處理衝突。
*工作上的瑣事不會干擾進行我手邊工作。
*在遇到挫折或生氣的時候,我會保持冷靜。
*在完成工作之前,我會把個人感受擺在一旁。


◎第2項技能:時間管理

如果你非常擅長這個領域,通常就能有效率、有方法地在期限內完成工作。時間管理的根本在於,深刻體會時間的重要性。

*我可以根據自己有多少時間,調整工作的步調。
*每天要下班之前,我通常已經完成工作了。
*我很擅長預估完成工作要花多少時間。
*我通常能夠準時完成工作。
*我都會設定每天工作的排程,並且按照排程進行工作。


◎第3項技能:彈性

如果在這項技能的得分非常高,就表示你行事獨立、能夠在目前的工作中整合進新資訊,並且保持隨機應變,而且如果發生錯誤,也能很快想出化險為夷的補救辦法。

*我認為自己有彈性、懂得應變。
*我一向可以找到不同辦法處理問題。
*我可以從容面對各種意外事件。
*我可以從其他人的角度看事情。
*我非常懂得隨機應變。


◎第4項技能:觀察力

非常擅長這個領域的人通常很有自省能力,也非常懂得策略性思考。如果你屬於這一類型,大概就能夠退一步,從更全面的角度觀照全局,不會陷入一時的熱忱和情緒。

*我可以輕易找出哪些工作適合自己。
*我會定期評估自己的表現並且加以提升。
*遇到狀況,我會退一步客觀思考。
*我非常喜歡策略性思考和解決問題。
*我會檢視狀況,然後設法改進。

瞭解自己最擅長和最不擅長的技能之後,接下來有2個選擇。一是把自己最擅長的技能發揮得淋漓盡致,一是開始努力提升自己最不擅長的技能。經驗一再顯示,最理想的作法是善用自己的強項,至於弱項就隨他去吧。


◎大師名言

1.「瞭解自己的執行技能組合中,強項有哪些、弱項又有哪些,不論職位高低,也不論擔任什麼職務,工作滿意度都會更高。」——馬丁、道森 & 格爾

2.「一位人選非常適合某項職務,不表示永遠都會適合。人的執行技能大致上會保持固定,而職務和工作內容常常會隨時間演變。職務內容改變時,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卻保持不變,至少就執行技能來說沒有改變。如果出現這種狀況,就應該為成員另尋其他最適合的職務,雖然這些成員原本適合這項職務,但是職務內容改變,所以不再適合。組織遲早會面臨,有成員就是因為職務要件改變,變得不再適合原本稱職的職務,必須加以處理。」——馬丁、道森 & 格爾

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

品牌誤解的年代

轉載《品牌誤解的年代》

文/詹偉雄(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)

這幾年,有不少台灣企業投入「品牌工程」,規模有大有小,但細看它們矢志品牌的發展軌跡,約略來自幾種思考背景:其一,認為「自創品牌」,可以擺脫代工產業受外國原廠宰制的宿命,「品牌化」因而成為企業經營者獲得「完全自主經營」的一個必要的救贖過程(因而也不免帶著過多的浪漫主義色彩);其二,在產品的世界商品鏈中,台灣代工商發現自己的談判實力已凌駕於原廠之上,因此乾脆買下積弱的原廠,自己跳下來作品牌,藉此獲得(代工利益之外的)品牌與通路新利潤;其三,在代工業務之餘,策略性地發展與原廠市場有所區隔的自有品牌(例如集中於開發中國家),一方面增加與原廠談判代工價格、合約存續的籌碼,一方面可以槓桿運作既有的工業設計與組裝製造能力,低成本地試作品牌工程,期待有朝一日,這些累積的學習智慧,有助於全面轉進自有品牌。

這些思惟,都帶有其因應經營環境變化的「合理性」,「作品牌」因而成為台灣企業前仆後繼以赴的目標;換句話說:這是台灣代工企業必然會沉澱出的集體意識形態;但也就是在這個集體性上,我們可說深深誤解了「品牌」。

第一個誤解,是我們忽視了消費者。「品牌」之所以會有價值,來自消費者對「品牌」能實踐某種生活風格、理想價值、美感意義的長期信任與信仰,正因為如此,忠誠的消費者在「品牌公司不進行任何行銷活動(包括「折扣」、「廣告」、「贈品」……)的條件下,仍將持續購買品牌商品」(這是英國Interbrand公司對「品牌價值」的定義)。因此,成功的品牌企業往往是從「消費者感受」出發,開發出讓人深深玩味的人文價值,而非由「生產者能力」來體現競爭優勢的公司。

第二個誤解,是將自己偏好的生活型態,當成品牌訴求的核心價值。台灣作品牌的企業,絕大多數都擁有作ODM或OEM的身世,在當年企業茁壯過程中,由創業家一人所體現的「集中化權威」,往往扮演著企業成功關鍵角色,藉此單一權威,企業往往能做成大膽、差異化的策略與快速的日常經營決策。但一旦企業決勝的場域轉向消費性市場,這種體現工業人聚焦管理的「嚴峻、黑白分明、功能導向」的狹窄生活風格,立即和消費世界裡爭奇鬥艷的「美學部落」消費族群所要求的繽紛體驗和歡愉渴望,產生不搭調的衝突。

第三個誤解,是以經營OEM、ODM的「成本效率」思惟,來經營品牌。許多台灣企業家靠著精準的「效率」打下一片天,但看看世界市場,「品牌企業」卻往往是不效率的(蘋果電腦新商品上市時常延遲,即為一例),這並非說「效率」不重要,而是對品牌企業而言,「創新的想像」這件事,才是創造品牌差異化的關鍵,台灣企業往往低估、錯估了由「代工企業」往「品牌企業」轉型的此種經營知識與能力的「不連續性」,從而在投資品牌鎩羽之後,發展出「台灣不適合作品牌」的悲觀主義,而這卻是對品牌最大的誤解。

也許,應該參考日本新力的故事:一九五○年代,當時仍叫做「東京通信工業」的新力兩位創辦人──「技術迷」井深大和「經營狂」盛田昭夫,兩人同意:對風格與美感外行的自己,遲早會成為成長之路上的絆腳石,於是他們很早就物色到一位來新力投訴錄音座產品的年輕人──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大賀典雄(主修聲樂),來作為他們未來可能的接班人選,新力不僅支助大賀到德國留學,更讓他在進入公司後,破格地讓他主管新力的「新產品工業設計」、「品牌設計」與「廣告宣傳」三大重要部門,一九八二年大賀典雄出任新力第四任社長之時,更引起日本媒體界的議論。

但今日回想起來,你不得不佩服兩位創辦人的遠見:如果沒有大賀典雄這位「局外人」攪動新力一池春水,新力不會開創出令人驚奇的銀、黑色金屬機殼的「鋁拉模壓鑄工法」,一舉改變家電產品的時代風貌;沒有這位「男高音」,新力不可能參與音樂CD的標準制定,也不可能進軍音樂唱片事業;更糟的是:如果沒有這位挑剔的「藝術家」,新力的Logo可能還是當年土包子似的熨斗圖樣。

廿一世紀初的台灣,有點像日本當年的東京奧運時期,新力經驗顯示:主動地把自己移開,也許是老創業家們一生中最有價值、也最具意義的一次抉擇。

鉛筆-愈磨愈好用

轉載 《鉛筆  愈磨愈好用》文/林婉翎

「鉛筆,要被人握著才能使用,才有價值。」優秀的經理人也要巧遇伯樂,給予磨練的機會,才能一展長才,悠美國際公司董事長石賜亮日前應中華企經會之邀,分享擔任經理人的經驗時,這樣比喻著。15歲就輟學工作的石賜亮,先後遇見兩位提攜他的老闆,才得以寫下精采的故事。石賜亮的第一份工作,是在一家鋼筆公司擔任銷售小弟,儘管月薪只領300元,但上級交代的事,他都戰戰兢兢、奮力達成。他的努力得到老闆賞識,將他調回總公司服務,並讓他繼續完成學業。幾年後,優美集團大舉徵才,石賜亮嘗試投出履歷,經過優美創辦人林清華三次面試,最後在兩、三百人中脫穎而出。這是石賜亮的第二份工作,也從此展開亮麗的事業生涯。在優美服務不久,剛從專科畢業的石賜亮收到徵兵通知,表現優異的他,在當兵前就得到林清華退伍後的工作預約。退伍後的第二天,石賜亮重回工作崗位,整頓當時一團亂的手錶業務。人棄我取 逆勢闖出一片天石賜亮形容,當時倉庫裡的2萬支手表存貨逾半故障,使得業務和後勤的作業效率產生嚴重落差。在他調整存貨流程後,兩年多就看到具體改善成果。接著,石賜亮被派到不被看好的電腦照相排字機事業,他大刀闊斧改革,開辦操作員訓練班、推出各機型間可相容的製版,把這項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推升到50%。這幾項或許被其他人視為沒有價值的事業,石賜亮卻是「人棄我取」,反而讓他在逆勢中闖出一片天地。由於表現優異,石賜亮被派往美國深造。對專科畢業的他來說,語言能力是很大的學習障礙,但抱著凡事都要努力不懈的態度,六個月後英文能力明顯改善。35歲歸國後,石賜亮接任OA事業部主管,負責整合原本分散的複印機、傳真機及辦公家具三大事業。他改造組織,啟動全商品銷售戰略,並以假期及獎金激勵各分公司間彼此競爭,這項改革奠定了優美集團OA事業的金牌地位。然而,聚光燈不會永遠照在同一個人身上。石賜亮從首席業務主管被輪調到新竹,接掌後勤事業,他笑說,「上下轉折,只要對自己的學習有利,就坦然接受,而且一再接受削整,才能成為好的鉛筆。」他把調職當作強化專業能力的磨練。上任第一天,就換上工人服,到現場學習相關知識,「每個人都不完美,有人指導都是恩惠。」他說,少了趾高氣昂的姿態,多一份親切感,更容易和基層打成一片,這也奠定他後來到海外打江山的基礎。1989年,優美選擇香港作為拓展海外事業的第一站,石賜亮站上前線領軍作戰。當時許多人告誡他,「這一仗輸了,等於前功盡棄,」但他認為,只要強化能力、增加經驗就很值得。積極學習 爭取企業內部創業帶著一個秘書、港幣500萬元,石賜亮獨闖香港,他重用當地人,讓優美衝上香港事務機器第一品牌。這段時期,他也獲得中華民國第九屆傑出經理、第一屆當代傑出人物尊爵獎開拓類得主的殊榮。即使榮耀加身,石賜亮仍不忘充實自己,先後攻讀台大EMBA、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博士,也到北京清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。在學術殿堂中,他努力尋求理論與實務的交會,石賜亮說,「點點滴滴都在加分,」也讓他更有自信。雖然在優美集團有耀眼的成績,石賜亮仍有個未完成的夢。1992年,優美集團第二代接棒,企業高層人事也跟著異動,當時正巧碰上優美有意和日本建材業者ABC公司合作的良機,石賜亮與多年提攜他的林清華深談後,爭取到企業內部創業的機會,成立悠美國際公司。對石賜亮來說,創業是個新的里程碑,也是更大的挑戰。剛開始,他犯了「太過自信」的毛病,認為自己每個行業都可以做得很好,卻疏忽了各行業間性質與耕耘時間不同,而經歷了一段磨合期。「創業,可以讓自己有更大的空間做自我成長與吸收。」石賜亮說,抱著磨練就是成長的態度,即使在創業初期遇到困難,也要堅持「改變就要有決心,不能走回頭路!」的原則,一步步耕耘。在商場翻滾大半輩子的石賜亮,曾有雜誌稱他為「優美企業的常勝將軍」,在戰況激烈的商場中,他寫下一篇篇壯烈的詩篇;不過,後半輩子,石賜亮要調整步伐,從旅行中舒展身心、開拓視野,記錄快樂的生活日記。

成功創新者必備十種思維方式

【文章分享】成功創新者必備十種思維方式

文/毛黎

新近出版的美國《技術評論》雙月刊(9月和10月號),公佈了由該雜誌評選出的本年度青年創新者獎,35名35歲以下的研究人員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,摘得桂冠。翻開雜誌,令記者感興趣的不僅有35位獲獎者的研究介紹,而且還有雜誌主編兼發行人詹森-龐丁特地撰寫的題為“創新必備的十種思維方式”一文。

龐丁在文章中表示,在編輯今年青年創新者的介紹和重讀去年獲獎者的文檔後,他注意到,成功創新者通常都具備有以下十種思維方式:

一、成功的創新者決不會為失敗前景而擔憂。
2006年獲獎者、太陽微系統公司的工程師布賴恩-坎特瑞爾說:“有些曾有成功創新經歷的人,總是說自己並不懼怕繼續獲成功,但他們很可能是在撒謊。其實,人們面對的挑戰不是失敗的恐懼,而是如何讓它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。”

二、許多創新成功者對失敗心懷感激,而這點更為重要。
2005年的獲獎者、星馬克公司首席技術官員耶爾-馬居爾認為,如果你在技術開發中沒有過失敗的經歷,那只能說明,你其實還沒有將這一技術推至極致。其實,即使一項技術失敗了,你仍可以將它收藏起來用於其他目的。

三、創新者普遍認為,“困難和問題是創新的限制性資源”。
2006年獲獎者、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愛德華-波伊登表示:“如果我們真正認真地對待什麼是意識或如何存儲記憶等問題,那麼會發現,其實我們並不清楚應如何去接觸此類問題。”實際上,正是為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,波伊登利用遺傳工程技術,成功地開發出了精確且可靠的神經開關系統,科學家可以利用他的成果研究大腦如何工作,為帕金森病、失明和抑鬱症提供了治療途徑。

四、創新者要從完全不同的學科中獲得靈感。
波伊登就是將其早期在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領域的工作匯集起來,然後應用於人類神經生物學而取得成功的。他說,人的大腦本身就是“一臺高級計算機”。

五、一個機構如果能允許第三方用其產品進行實驗,那麼就會出現欣欣向榮的創新局面。
然而,令人感到驚奇的是,碩果累累的開放社會並不為某些商業技術人員所接受。穀歌公司研究人員、2006年獲獎者保羅拉德馬切爾說:“直到今天,仍然沒有幾項技術是公開的。”

六、脆弱是創新的大敵,因此創新系統必須能夠廣泛應用且不易損壞。
加州大學研究人員、2006年獲獎者趙奔(音譯)表示,人們關心的是系統的適應性和長時間運行的能力。

七、真正的創新者提供給人們的正是他們所需要的,創新的目的在於為面臨難題的人們提供解決方法。

八、創新者有時也會因人們常常忽視需求而感到不知所措。
“創新者必須解決人們實際遇到的問題,”蒂爾?阿思的創立人、2006年獲獎者約書亞?沙切特說:“但是,在很多時候,人們並非總是知道他們面前的問題。”

九、成功的創新者並不會被經濟學家的“網路外部性”束縛住手腳。
“網路外部性”是指一個系統如傳真機對首個用戶並沒有什麼用處,在更多的用戶使用後其價值才不斷體現出來。沙切特認為:“理想化地講,你開發的系統對首個用戶就應該是有用的。”

十、許多創新者之所以能成為技術人才,是因為他們期望世界變得更加美好。
哈佛-麻省衛生科學與技術部的助理教授西拉蒂特亞-森古普塔,因開發出醫治癌症患者的納米級藥物輸送工具而獲得2005年的青年創新獎,他表示:“人們可以從事十分尖端的研究,但是最終它應該有利於人類。”

我國正在大力提倡自主創新,希望龐丁總結出來的創新者的十種思維方式,能對從事創新事業的青年有志者有所啟發,同時讓更多的人瞭解創新,投身創新。

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

究極日本通用設計,體貼中湧現的商機

轉載《究極日本通用設計 體貼中湧現的商機》
文.整理/張麗卿
為符合人們追求效率的需求,絕大多數商品設計偏重健壯年人身上,也因高度集中淪陷於價格殺戮戰場。強調全民適用的通用設計致力於產品開發時,強調「貼心」與「關懷」的獨特設計,令使用者感覺愉悅,讓商機源源不絕。
經濟高度發展,商業活動頻仍,人們追求效率需求,使得絕大部分的商品設計與開發以及環境規劃,多以「健全壯年人」為標準對象。這原本是無可厚非之事,但卻也因此高度集中淪陷於價格殺戮戰場。
其實仔細觀察一下,我們生活週遭存在的人們包括:男人、女人、小孩、年長者、力氣大、力氣小、孕婦、推嬰兒車、腳受傷、手受傷、慣用右手、慣用左手、手小、手大者等。
這些「使用者」個別差異需求,已是不爭的事實,卻往往被忽視。
舉例來說,有人因為視力障礙而看不清楚站牌的時刻表;有人因身高不夠,搆不著高處的貨架;也有人因腳力不足,要花很大的氣力才上得了公車台階;更有人因商品功能複雜而不知如何使用……。
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,高齡化的社會已經在日本等國家發生,伴隨著老年人的佔比持續增加,該如何讓這些人們生活快適?取決於設計師必須預先設想各種使用者的狀況,本於體貼及尊重的原則下,提出創新提案,如此的設計思維下的產出,必然能讓使用者愉悅滿足,而商機就在其中。
體貼中湧現的商機筆者日前因參與「96年獨特創新產品開發—日本海外研修」參訪團之故,經由當地企業分享推廣通用設計創造獨創商品的經驗,而引以為可以供國內企業參考。日本因應高齡化社會,積極發展通用設計(Universal Design)。UD致力做到貼心設計,產品開發時,想到的不再只是外觀或使用方法,更考慮到使用者心理層面的感受,所以簡單地說,通用設計就是「貼心」與「關懷」的實現。舉例來說,日本Paramount Station公司主要以銷售醫療照顧器材為主。該企業致力於UD推廣,巧妙地將任何人都能公平地使用、容許以各式各樣的方法使用等……原則,融入產品採購,力求銷售讓人們活得有尊嚴及美麗的生活產品。
像是馬克杯商品,設計師特別在杯沿加入錐度,以及杯身的凹槽設計,運用喝水的角度不同,讓手關節不適者或脊椎不適者,不必仰頭就能輕鬆喝完飲料,類似獨創商品讓Paramount station能與其他相仿的同業產生差異化,帶來商機。
同樣的,伊藤堂購物中心在東京近郊的龜有店,則將購物車設計成有單個籃子、兩個籃子的,並設計有附帶柺杖功能;在電梯內最上方設置一面有角度的鏡子,方便輪椅者不需轉身,即可知電梯門的開關情況;在購物中心的休息椅子兩端,加裝把手,以協助年長者或雙腳機能不健全的消費者起身。貼心的設計讓伊藤堂在日本擁有66家連鎖店,且獲利情況良好。
在橫濱Housquare——住宅體驗廣場的體驗專區設定了各式各樣的生活空間,讓消費者親身體驗「容易居住」的感受。透過情境模擬方式,讓參觀者的右腳踝處穿戴上2.25公斤的沙袋,左腳另一腳踝戴上1.15公斤的沙袋,讓兩腳的平衡感瞬間有了落差。接著再於右膝綁上固定帶,讓膝蓋無法一如往常活動自如;兩手肘帶上手臂圈,讓手肘無法自由彎曲。
右手腕以護腕固定,左手帶上兩層塑膠手套,還將食指與中指以膠帶固定,無名指與小姆指以膠帶固定,變成握力低落。最後,再加上拄根柺杕,帶上仿白內障的眼罩,塞上耳罩,剎那間變成視茫茫、髮蒼蒼、齒牙動搖的人,再行走體驗廣場才真正體會生活空間的貼心設計,可以讓我們活得更舒適尊嚴。
感同身受才是好設計
通用設計特別強調,「使用方法簡單且容易理解」的原則,也能成為企業設計獨創商品的重要原則。譬如說,就以設計指示燈來說,其明示性如何、顏色的選擇、色彩的搭配、是否考慮到色盲者的使用問題、符號的大小顏色、是否考慮近視或是遠視、老花使用者的判讀問題,多一層設想,產品就多一份貼心及商機。
舉例來說,東京地下鐵線路相當複雜,旅客為達到目的需頻於換線。因此,東京政府在地鐵的標示上,特別提供告知距離下一線還需走多遠的貼心設計,同樣的在日本商品內都附有詳細的使用說明書,讓使用者可以快速上手操作。
環顧我們所處的環境,尚未如日本戮力發展通用設計,但企業關懷社會,社會將以支持來回報企業。從他們的企業裡發覺,貼心設計產生的獨創商品,能有效地提升獲利,國內企業如果不想與中國大陸做價格競爭,就有必要轉型,投入生產通用設計產品相信能開闢出經營藍海。
誠如:日本通用設計大師中川聰所說,「要重視使用者,而非出錢買的人!」這也是他經常對設計者耳提面命的話。中川聰自己曾經為更瞭解使用者的需求,親自到療養院住上幾天,體驗病人生活不便的真實感。反觀,生活中諸多設計其實充滿設計師想當然爾的產出,譬如說:適合左手人使用的商品明顯少於使用右手的人。
筆者於日本研修期間,曾參與中川先生舉辦之通用設計工作營,主題為:設計飛機上飲用熱咖啡的杯托設計。其設計重點為:必須讓各種乘客都方便使用、不易傾倒、能隔熱、不分左右手、以及夜光設計等……。
值得一提的是,工作營裡特別設計讓參與學員,利用膠布捆綁手、腳等部分肢體,藉此感受殘障者在使用器物上的不便之處。的確,當筆者身體狀況改變時,發覺能創造讓使用者愉悅感覺,方為成功設計。以下為工作營的過程紀實,也提供給國內亟欲發展通用設計的企業參考。
體驗苦痛設計無隔閡在工作營裡,研修小組必須利用道具諸如:塑膠手套、麻手套、乳液、繃帶、膠帶等模擬各種年齡層使用者、各種使用者的情況。舉例來說,將手套套在手上,或手上抹上乳液,是模擬年紀大的使用者因手紋變得光滑,而握力減弱的情況;將繃帶纏繞在手部關節處,是為了模擬手關節炎的情況;將膠帶捆繞在身體半邊,則是為了模擬半身不能動的時刻。
透過這些模擬,瞭解有上述身體問題的使用者,使用一般杯架時的困擾。
緊接著,依循通用設計原則,研修小組開始進行產品設計。其過程包括:設計動機、設計概念、情境模擬、設計草圖、模型製作、產品效益、檢測通用設計的達成度評估等。
實用至上創意相隨
1. 設計動機:此階段是請學員回憶在飛機上喝咖啡的經驗,包括:是否有燙到的經驗、曾因為光線昏暗找不到杯子、因為飛機偶發的搖晃而傾倒、咖啡傾倒弄髒衣物導致心情更低落等。從不便之處選擇設計改善的機會點。
2. 設計概念:針對上述不便作為設計概念,其原則為:如何不易翻倒,要容易握持、容易飲用、可重複使用不浪費,輕巧等原則,目的就是設計出通用杯架,讓人人皆能方便使用。
3. 情境模擬:親身體驗手殘者使用的不便性。此為重頭戲,當筆者纏上膠帶的手指逐漸僵硬,再加上戴上厚手套,手指可說是失去了知覺,導致無法順利拿起杯子飲用,接連幾次打翻之後,信心蕩然無奈之餘,只好求助他人幫忙,心理更是五味雜陳,自尊心受創,記憶至今心有餘悸,也深刻體會到不便者的心情與需求。
4. 設計草圖:著手設計時進行動作模擬,繪製草圖並完成。
5. 模型製作:研修小組先以紙黏土試做後,開始製作模型,並繪製所需尺寸,裁切泡棉修飾,再一次確認尺寸完成所求。
6. 產品效益:研修小組設計的杯架擁有雙耳設計,符合人體工學,使用舒適輕鬆;加入微笑的笑臉,讓使用者好心情;在眼睛地方特別設計夜光功能,提供光線不足環境或弱視者良好的指引;具有隔熱效果;杯架採用錐度設計不易傾倒,更可堆疊收納;採用環保材質。
7. UD PPP達成度評估:此項產品完成後,再根據中川聰推出「PPP」評估手法以科學化及根據來檢視產品是否符合UD7原則及3附則中的項目。其方法是不便使用者逐項評估,透過觀察瞭解產品是否符合通用設計。

經歷過上述的實作經驗,誠如其中一位學員所說,猶記得童年時,當時同伴們流行在紙上畫迷宮,然後捲起來讓其他夥伴依著紙張展開走迷宮。其實,這些分叉路就像發散的想法一樣,畫得愈多,表示規劃的客群愈廣,愈不容易走到盡頭。必須多試幾次,而試走的動作就像是收斂,走錯了就會記取教訓,下次不要再走,最終達到終點;現在做產品,切記自己矇著頭胡亂闖,必須不斷的嚐試,並記取經驗才能順利得知客戶真正的心聲。
經過此次研修之後,體會到設計者細心觀察使用者,並多瞭解人體結構、活動方式,一旦產品讓特殊者使用方便,一般使用者也覺得很貼心,因著體貼顧客的心,AS MANY PEOPLE,ASPOSSBILE,設計者為企業產出的商品將會帶來無限商機。

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

學習型組織

轉載《學習型組織》許明德/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
學習的涵義
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,人一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學習。心理學五大學派之一的結構學派,認為學習是一種解釋經驗的行為。在我們與周遭環境的接觸中,擷取資料加以重新整理,並貯存在腦裡,就有了認知,而產生意義結構。意義結構與結構之間會產生聯結,形成網路關係,這就是認知圖。
如果一個意義結構在認知圖中,與其他意義結構有很強的聯結,那麼它常常會被聯想到,我們越記得住。反之,如果它在認知圖中的聯結很少,被聯想到的機會就很少,慢慢地就被忘掉。我們學得越多,就越擴大了認知圖,越強化了認知圖內意義結構彼此的聯結,也就越加強了學習的能力。
美國心理學家戴維‧庫珀(David Kolb)認為,人類學習的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:具體經驗、反射性觀察、萃取概念和主動實驗。
這個周期始於具體經驗,也就是我們與周遭環境接觸的經驗。根據這些經驗,我們會產生直覺性的反應,這就是第二階段的反射性觀察。根據觀察,我們對周遭事物有了認知,而產生意義結構,這是第三階段的萃取概念。然後我們會去執行這個意義結構,這是最後階段的主動實驗。從主動實驗我們又學到新的經驗,如此周而復始。這4個周期的每一階段都有其必要性,缺一不可。
綜上所述,庫珀把學習定義為一種透過經驗的轉變,進而創造知識的過程。
組織為何需要學習
目前是知識經濟時代,企業致勝之道在於「知識」與「創新」,這兩者都離不開學習。外在大環境瞬息萬變,企業必須能快速反應、順變應變。要順變,就必須能體察時代潮流,順勢而行。要應變,就必須隨時調整營運策略。這些都需要新思維,而要有新思維,企業就必須不斷地學習。
其實,企業成長的過程跟人的成長很類似,要歷經創業、成長、成熟甚或老化。我們也常看到拿企業與人相比擬的例子,最著名的是比爾‧蓋茲(Bill Gates)在《數位神經系統》一書中指出,企業經營必須以人思維的速度來應變。既然企業的成長如同人的成長,而我們可認同人的一生要不斷地學習,那麼企業要不斷地學習,也是理所當然的。
生態學中有個公式:L ≧ C,L 是學習,C 是環境變化。這個公式說明,有機體在變動的環境中要能生存,它的學習速度必須趕上環境改變的速度,否則會被淘汰。同理類推,公司就如同有機體,它不但必須不斷地學習,還須快速地學習,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中存續。
公司或組織應積極透過各種有效的途徑與具體作為,以促使公司或組織成員養成相互學習的習慣。從學習過程中可激發個人生命潛能,提升人生價值並充分實現自我,進而帶動組織的創新與進步,以形成良好的組織學習文化,進而達成組織順應變遷與永續發展的目的。
組織學習文化
組織文化是成員集體的認知,每個公司都有它的文化,它是員工共同的理念、共同的願景。學習型組織必須建立組織學習文化,建立方式會因公司不同的營運模式及企業文化,而有所不同。
n 最高主管的帶領:奇異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企業,它的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傑克‧威爾許(Jack Welch)在任內大力改革,把奇異帶上全球企業的高峰。但是他最自豪的是,把奇異塑造成學習型組織,建立了組織學習文化。
威爾許認為企業必須成為開放且不斷學習的組織,因為企業的最終競爭優勢在於學習能力,以及把它迅速轉化為行動的能力。基於這個理念,他於1990年代在奇異公司推動組織學習。公司內所有員工互相學習,同時也向外部學習。他自己以身作則帶頭學習,他說:「如果我不再學習新事物,僅在回憶過去,而不展望將來,那麼我應該離開了。」
在威爾許的帶領下,奇異屢屢名列於由英國知識管理研究機構 Teleos 所評比的「最受尊崇的知識企業」(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, MAKE)之中。
n 分享文化:威爾許致力推動「去除藩籬」、「資訊共享」及「創意共用」來建立分享文化,他認為奇異的競爭力在於他所謂的「無界限組織」,把整個公司看成一個大本營,讓公司資訊共享及員工創意自由流通。簡單地說,無界限組織就是一個溝通無障礙、知識共同分享的公司。
要建立無界限組織就必須去除藩籬,消除公司部門、層級之間,以及地理位置的各種藩籬。在資訊共享方面,奇異每個員工都可以取得所需要的資訊,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想法。威爾許大力倡導員工互相信任,在奇異資訊是屬於大家的,由全體員工共同分享。
至於創意共用,威爾許認為對任何問題,某些人在某些地方一定會有好的答案,重點是要找到這個答案。好主意可以來自任何地方的任何人,因此必須透過不斷的知識交流,和別人分享自己所知,同時也學習別人的創意。
n 建立信任:巴克曼實驗室是全球知名的化工企業,擁有一千四百多名員工,為遍及八十多個國家的顧客服務,提供化工製品專業知識諮詢,幫助客戶解決化工技術及管理的問題。因為該公司是以知識服務為導向,自 1980 年起開始推動知識管理,把公司轉型為學習型組織,成效卓著,也名列於 Teleos 所評比的「最受尊崇的知識企業」之中。
實驗室執行長巴克曼說,在學習型組織中,知識分享的基礎就是信任,也就是組織必須建立信任的文化。組織要發揮功能,同仁對組織至少要有一定程度的信任。學習型組織亦然,信任程度愈高,知識交流的程度也就愈高。因此組織面臨的挑戰是,與同仁建立起高信任水準。信任文化不會突然產生,必須經由組織與同仁長期的互動才能建立。
信任是一種自我實現的諾言,如果組織信任同仁能善盡職責,同仁就會如此,反之亦然。總之,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信任,是以雙方的互動為基礎逐步建立起來的,也可能因某些因素而瞬間消失。雖然信任是無形的,卻提供了組織無法用其他方式所能凝聚的團結力量。
n 全員參與:巴克曼體認到要建立學習型組織,一定要全員參與,否則不會成功。身為執行長,他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親身參與,同仁們就會置身事外。所以他每天一定使用公司的知識管理系統,以身作則來推動全員參與。他要求知識管理系統經理,在每週五早上提供報告,表列使用者和未使用者名單,以及使用者上次登入使用系統的時間。而那些未使用知識管理系統的員工,會收到執行長的電子郵件,詢問在使用這個系統時是否需要協助,如果他們並未從這套系統獲得效益,那麼應該如何改善。
這種做法使得有些員工,開始時只是為了避免接到執行長的信,但是在使用知識管理系統後,也發現這套系統的益處,最後公司做到了全員參與。
實際案例
1. 克頓維爾管理學院
奇異學習型組織的最重要標竿,是位於紐約州的克頓維爾管理學院。它是世界最有名的大型企業管理學院,被譽為企業界的哈佛。它原本只是奇異普通的教育訓練中心,威爾許投入巨額經費,澈底改善硬體建築及設備,全面更新課程內容,編纂了8大叢書,成為企業管理經典。
威爾許認為全球化、多元化企業的經營,全新的經營理念必須即時傳達給每位員工。他為學院訂下宗旨:傳授最新的經營管理知識,傳播威爾許個人的理念,讓員工經由學習提升視野和能力,從而提升奇異的全球競爭力,最終目的在塑造奇異的企業文化。
威爾許每個月至少一次親自授課,傳達他的理念並和員工面對面溝通,回答員工的問題。
他最喜歡這裡的演講廳,它有特別的設計,就是聽眾席位高高在上,高於演講者的講台,演講者必須仰頭面對學員,學員則是俯視演講者。這種設計的用意,在心理上提升學員發言的勇氣。
每年有超過萬名的奇異主管來這裡受訓,被視為是殊榮及難得的擢升機會。不但如此,全球各國政府機構及私人企業也都派人來受訓,奇異每年在這個學院挹注高達近十億美元的經費。許多受過培訓的主管,後來出去創業成立自己的公司,或者到別的公司成為奇異的競爭對手。據統計,在全球500大企業中,超過一百多名首席執行長來自奇異,至於高級主管更是數以萬計。但是威爾許並不在意為人作嫁,他堅持員工學習的重責大任一定要奇異自己來做,不能委託給外面的商學院或培訓公司,因此這個學院是奇異最重要的學習中心。
克頓維爾管理學院把最好的管理理念深植員工心中,讓奇異的企業文化代代傳承,也使得奇異的管理獨領風騷,居於企業界的領導地位。
2. 美國殼牌的轉型
殼牌﹙Shell﹚創立於1890年代,當時的主要業務是在遠東地區進行貿易。那時遠東地區的原住民還是用貝殼做為交易的貨幣,殼牌的標誌也是由此而來。如今殼牌是一家超過百年的全球性能源及石化工業集團,在全球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營運,員工人數超過11萬人,年營業額及市場價值都超過千億美元。
究竟什麼因素讓殼牌可持續經營達百年之久?殼牌的企劃主管阿德基宗Arie de Geus定在他的《活組織》(The Living Company)書中指出:「一個公司要存活,就必須有學習的能力,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。就如同只有有生命的有機體,才有學習能力,一個公司必須是個活的組織,才能不斷學習而持續存活。」1988 年阿德基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發表的文章中,更指出「未來企業的唯一競爭優勢,是擁有比競爭對手更快的學習能力」。
美國殼牌是殼牌集團在美國的分公司,由於殼牌在全球通用同一標誌,常讓人誤以為它的營運模式也是全球一致的,其實不然。
在80年代美國殼牌遭遇到營運的問題,新執行長凱羅宗Phil Carroll定身負重任挽救危機。他並沒有採取一般慣用的短視做法,以裁員降低營運成本來立即展現績效。相反地,他採取治本的長期做法,把公司轉型成學習型組織,以不斷的學習塑造新企業文化,來改進公司體質及改善營運模式。
在彼得‧聖吉(Peter Senge)的協助下,他推動了「跳躍計畫」(LEAP:Learning &Performance Program),成立了學習中心,訂定七項卓越目標,建立新的營運模式、新的治理方式、新的領導觀念和公司新願景,以學習做為轉型的基石,以及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。
美國殼牌成功的組織學習經驗,在殼牌母公司也全面展開。使這個百年老店不斷地學習新思維、新觀念,如同不斷地注入活水的活組織,不因百年的歷史而老態龍鍾。它的成功經驗,也成為其他企業學習的典範。

員工分紅費用化,科技新貴成絕響

轉載《員工分紅費用化,科技新貴成絕響》文/熊毅晰
七月三十日,報紙頭版頭條報導華碩為因應明年起跑的員工分紅費用化新制,自今年下半年起,已開始陸續為員工加薪三成。
報紙開賣到中午,華碩就立刻出面澄清。在證交所的重大訊息公告中,華碩以「並無為因應分紅費用化而擬加薪三成一事」為題,強調「未來整體的員工薪酬規劃,除考量政府相關法令規定外,更會參考產業水準,採取差異化管理,照顧員工福利,通透基本薪資與績效獎勵的實質精神,保持相對競爭力」。
一直以來,員工分紅配股制度,被視為是台灣締造科技產業績效、匯聚一流人才,並打造台灣成為在全球電腦、通訊、半導體擁有一席之地的活泉。
但滋養過無數科技企業,灌溉超過萬名電子新貴的這股活泉,現在卻讓許多企業觀望不前。
包括華碩在內,從半導體到電子業,只要一提到明年開始實施的員工分紅費用化新制,大夥兒你瞧我,我看你,觀望態度立刻浮現,「這種事不需要搶頭香,先看產業龍頭怎麼因應,」一位半導體封測業的高階主管笑著說。
他口中的產業龍頭,當然非台積電莫屬。事實上,在剛剛結束的七月二十六日台積電法人說明會中,台積電財務長兼發言人何麗梅已經成為因應分紅費用化的領頭羊了。
現象一:訂比例並逐季攤提
何麗梅透露,未來台積電每年將提撥稅後純益的一五%,作為員工分紅的費用。同時,明年起,台積電也將逐季攤提員工分紅費用。何麗梅表示,台積電人力大致分為生產行政人員與研發人員。這兩類員工的分紅費用化後,將分別反映在「人事成本」與「研發成本」兩個項目,也就是分別對「毛利率」與「營業利益率」產生影響。
再完善的因應,仍免不了質疑。就有台積電員工私下認為,今年台積電的員工分紅費用化後計算,約占稅後純益的二五%~二六%,因此明年的一五%比例顯然是比今年差。
隨著產業特性的不同,究竟該訂定多少分紅比例成為固定費用?這場即將掀起台灣科技業的變革,已經默默在大老闆和小員工間角力。
原來,過去員工分紅配股,既不成為公司的成本,也不造成員工的賦稅負擔,因此,「肥了員工,瘦了股東」一直是外資對台灣科技股的詬病。
追溯該制度的起因,是在《商業會計法》第六十四條規定,「商業盈餘之分配,如股息、紅利等不得作為費用或損失」,因此,在會計處理上,員工分紅配股就理所當然被視為盈餘分配,而非費用,使得公司實施員工分紅配股時無須負擔任何成本,而員工也不必支付任何費用。
但在明年員工分紅費用化上路之後,台灣科技業勢將變貌。
首先,衝擊最大的就是IC設計產業。在一向以人為主要營運基礎的IC設計業,高額的員工分紅,也成為這一行最引以為傲的傳奇。
例如今年六月,以從事網通晶片為主的興櫃IC設計公司雷凌科技,就在股東會上宣布去年度員工分紅配股高達五九○四張,等於平均每位員工可拿四十八張,若以當天興櫃雷凌收盤價每股三一二元計算,則平均每位員工分紅市值高達近一千五百萬元,遠遠超過產業龍頭聯發科今年發布平均每位員工的八○五萬元分紅市值。
可以確定的是,雷凌的故事不是空前,但在費用化起步後,數千萬的分紅已經絕響。
不過以人為本的IC設計業,好員工畢竟是競爭力基礎。根據瑞士信貸董事分析師張幸宜的估算,費用化後,依照產業界許多人所估算的不成文心理目標,國內IC設計業者的員工分紅占稅後盈餘比例,最後應該會落在三成左右。
現象二:競爭力大檢視
分紅費用化後,企業競爭力將更忠實攤在陽光下檢視。今年八月,聯發科財務長暨發言人喻銘鐸在法說會中透露,他也正在密切觀察同業的作法,「包括調整薪資結構、提高員工現金紅利、增加專案獎金等,都是思考方向,」喻銘鐸說。聯發科應會到明年才會有較明確的作法。
激烈的人才爭奪,讓國內IC設計業員工分紅佔獲利的比例成為大家不輕易亮出的底牌。
思源科技財務長兼發言人吳森田解釋,「現在大家不急著訂出費用比,要做的反而是benchmark競爭對手、投資法人、還有全球的同業的薪資、財務、產品……等等結構,然後用total package的方式檢視,」他透露,其實思源和許多IC設計公司一樣,早在去年就開始進行同行與產業間的競爭力和薪資結構研究,「我們要了解不同層次的員工在外面的薪資水平,」吳森田說,「不然員工一定會動的啦!」
未來,科技業會更細膩地掌握員工產值、薪資與競爭力的連動關係。
現象三:汰弱扶強時代來臨
費用化後,好公司因此更凸顯。張幸宜舉例,像聯發科、聯詠,這種員工分紅一向僅佔獲利三至二成的好體質公司,在展望年平均市場成長率達一五~二五%,而且獲利年年成長下,受到費用化的影響就很輕微,「好公司有本錢照顧自己的員工,」張幸宜說,某些規模屬於中小型、獲利不佳的IC設計公司,才最令人擔心。
長期研究台灣IC設計產業的張幸宜觀察,過去國內IC設計公司的員工分紅,平均約占稅後盈餘比率的四成以上,因此,一旦員工分紅費用化上路後,要保有既有的優秀人才團隊,就不能降薪,至少要保有和往年一樣的三到四成水準。
「如此可以預見每家公司的獲利恐怕會稀釋三到四成。」張幸宜說。但她也補充,其實過去許多外資在評價個股時,都已經逕自做一份「員工分紅費用化」的財報,基本上對外資影響不大,「我們心裡很清楚過去哪些個股帳面掛著EPS(每股稅後盈餘)四、五元,但實際上卻在虧損邊緣,」張幸宜一語道出費用化後,優劣立判的實況。
「這是一個讓管理者思考他公司的ratio(財務比率)的好機會。」張幸宜說,一旦員工分紅費用化後,「就等於產業間多了一面照妖鏡,」她形容,會放大好的公司和差的公司競爭的差距,「汰弱扶強吧。」她笑著說。
現象四:稀釋獲利短空長多
根據美林證券研究在去年八月做的研究,如果以二○○五年十二個月均價計,上市公司員工分紅認列為費用後,整體上市公司獲利將因此下降一四%,其中,更以電子業的獲利稀釋結果最為慘烈,上市電子業獲利將縮水二七%。
悲觀背後的樂觀。儘管看似費用化後電子股獲利失血高達三成,但還是有業者老神在在地表示,靈活的台商一向最會針對時勢出招,「放心!現在到明年的第一季,企業界肯定會有一連串讓人目不暇給的配套因應措施出籠。」這位長年駐在上海的台商高階主管意有所指地說。
事實上,在二○○六年九月,金管會同意企業可將買回庫藏股轉換給員工,以及員工認股權證可低於市價後,員工分紅費用化對獲利的稀釋程度在外資眼裡已經大幅降低了。
今年初,摩根士丹利台股研究部主管何資文在研究報告裡就指出,費用化後,台灣上市電子股的平均稀釋率約為六%,不像先前評估的動輒二○%以上。
現象五:離職潮
隨著費用化而起的,還有一波員工離職異動潮。
「這是『Yes or No.』的問題,」張幸宜表示,放眼台灣科技業,「真的還有那麼多好公司讓你選嗎?」她反問,尤其當員工分紅費用化起跑後,「曾經造就數以萬計的電子新貴景況,已成過往雲煙。」她認為,尤其習慣在IC設計產業內享受每年高達數百萬、甚至千萬元分紅的工程師們,在思考異動前,都該先認真改變想法。
花旗環球證券硬體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則表示,伴隨著員工分紅費用化來臨的,必定有一場台灣科技產業高階主管的「大風吹」,「這是一個企業與員工談重新綁約的時刻,也是員工尋找新約的機會。」楊應超說。
無論異動景況如何,費用化啟動之際,也不失為一掃科技業「向錢看」陋習的良機。根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長吳泉源在《扭曲的「科技新貴」神話》一文中,就直指台灣一千多家上市(櫃)公司中,過去就有五%的公司員工領走了八○%的分紅,吳泉源忿忿地寫道:「科技界『逐股票而居』、惡性挖角的風氣早就已然成形。」
不過,也因為費用化的時代來臨,跳槽也變得不再隨心所欲。「現在不是跳不跳的問題,也不是到新的公司就會水漲船高,現在是整個產業縮水啊。」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出員工分紅費用化後的產業現實。
不過現實歸現實,講究人才與創新的科技業可不會暫時停止搶人大作戰,而且在費用化後,發放現金更是企業獎勵人才的趨勢。例如,自從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率先在二年前拿出股票信託孳息,做為因應分紅費用化的「本錢」後。去年,華碩董事長施崇棠,以及創辦人兼副董童子賢和徐世昌也不落人後地拿出股票信託孳息。
而儘管眾家公司紛紛對分紅費用化的因應三緘其口。但產業界包括加薪,以及各式發放獎金的流言始終不斷,看來,分紅費用化後,儘管人力成本「貴」了,但每位員工的「標價」將更清楚!

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

如何用更少人做更多業績

轉載《如何用更少人做更多業績》
一九九五年的一個夏日午後,史戴爾休閒渡假中心(Scottsdale Plaza Resort)的十一位銷售專員以及八位電話行銷專員,正緊張地等待新老闆佛斯特(Toe Forster)的第一次正式會議。佛斯特終於開口說話了。我們將會有一些改變:
第一、從明天開始,我希望在早上六點半以前看到你們在辦公室出現。因為當你們在八點半到達辦公室的時候,東岸的客戶大概都已經要去吃午餐了。
第二、目前平均每天二十二通的行銷電話太低了,新的目標是每天一百通電話。這是很簡單的邏輯,越多的嘗試會帶來越多的機會與生意。
第三、如果任何人沒有辦法適應我的新規則,他隨時都可以離開。我想,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人。兩年後,當初參與這場會議的員工,目前只有四位還留在史戴爾休閒渡假中心。但佛斯特雖然裁減了三分之一的員工,卻在兩年之後,增加了幾乎一倍的銷售業績。度假中心的訂房率也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四。很多人都很好奇,佛斯特做了什麼事,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。其實,佛斯特的策略很簡單,他重新定位他的主要客戶群。他重視大公司、團體旅客的商業會議、活動,因為這樣不但可以增加住房率,還可以提高渡假中心會議場地、餐廳的使用率。來舉行大型會議的公司客戶,所使用的餐廳、會議場地以及休閒設備的比例,比一般單獨旅遊的客人大得多,因此利潤也可以呈倍數地增加。統計分析顯示,該渡假中心的利潤有百分之八十六來自團體旅客的貢獻。不僅如此,佛斯特為了提高渡假中心的專業形象,設置了一個新部門,有八位會議規劃人員,專門為團隊旅客規劃他們所需要的整體行程。從會議場地的安排、簡報設施的設置、餐點,乃至戶外騎馬的活動,都替客戶做最貼切的規劃。藉由這樣的安排,客戶不但可以得到周延的服務,也可以節省很多時間。即使渡假中心沒有辦法挪出合適的房間與設施,規劃人員也會提供客戶幾個鄰近飯店的替代方案。佛斯特相信,如此設身處地為客戶服務之後,即使這個客戶今年沒有能夠來到渡假中心,等到他下一次想起,需要一個會議場所或渡假活動的時候,一定會先考慮史戴爾休閒渡假中心的。除此之外,佛斯特聘雇了一些充滿幹勁的新鮮人。佛斯特的原則是從不向其他同業的銷售人員挖角,他希望挑選沒有經驗的新進職員,只要是充滿強烈的鬥志與積極的態度,都可以替渡假中心帶來足夠的業績與利潤。此外,他還提高銷售人員的紅利。只要達到業績目標,所能拿到的紅利就會呈倍數地增加。這兩年下來,史戴爾休閒度假中心的銷售人員平均待遇遠高於業界的水平。事實上,有好多位銷售人員都領到了幾乎加倍的績效獎金。所以,即使人員變少了,整個公司的銷售業績仍然保持大幅的成長。這就是佛斯特用更少人,獲得更多業績的祕訣。

有感體驗,品牌攻心

轉載《有感體驗  品牌攻心》
過去「市場占有率」(Market Share)是決定商品成敗的重要指標,如今強調「產品必須要有態度」的「心靈占有率」(Mind Share),逐漸成為產品銷售致勝關鍵,也成為品牌行銷應重視的新方向。
近來積極鼓吹「美感創新」觀念的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表示,「心靈占有率」指的是產品的心靈訴求得到消費者的支持程度,心靈代表的是態度、價值觀或生活哲理等的統稱。
「心靈占有率」打破我們對消費行為的傳統看法。傳統上認為,消費者是用功能層次,來判斷商品值不值得購買;但現在的消費者則是愈來愈傾向從心靈層次去判斷,商品值不值得購買。
劉維公說,台灣長久以來的產業發展,科技創新表現不差,但美感創新卻不足,過去企業重視市場占有率,但就算贏得了市占率,毛利率還是很低,因此,必須轉向心靈占有率思考,才能提高獲利,贏得消費者的心。
會說故事的產品 最能打動人心
「有故事的產品」大行其道,就是「心靈占有率」重要性與日俱增的一個例證。
魔戒、哈利波特、神鬼奇航、巫毒娃娃等,都是透個故事帶動產品銷售;媒體報導「小如家的山藥」後,2萬斤的山藥很快就銷售一空,靠的也是「山藥不再是山藥,而是『有故事的產品』」的魔力。
劉維公再舉電視廣告為例,曾有汽車廣告結合星座的特質,強調不同星座的人如何與愛車互動,例如處女座的人連標誌都會擦得亮晶晶的。也是處女座的劉維公表示,他絕對不會這樣對待車子,但他也不得不承認,這個通俗又親切的訴求,讓汽車不再是汽車,反而充滿人性,「所以,現在的品牌行銷,不能再只是創造知名度,而是要能感動人心。」
現代消費者也很容易受到生活理念召喚,而心嚮往之,因此,提出生活理念,是提升心靈占有率的有效方式。
生活理念獲認同 贏得品牌信徒例如,近年來蔚為風潮的樂活(LOHAS),追求的是健康且永續的生活方式。強調平靜、不慌忙、有耐心、質重於量的「慢活」生活形態,也有不少信徒。
劉維公觀察指出,為了提高心靈占有率,很多產品的廣告不再強調產品功能或企業標誌,而是產品的態度。
以已賣出12.5萬只的單身戒為例,其創辦人沃貝克創業不過兩年,但靠著產品的話題性,締造銷售佳績。這個產品的態度是,「為什麼單身不能快樂,為什麼不能有一個東西顯示單身的快樂?」
明日博物館展出的the Flow market,把展場布置成超市,販賣標示「關掉電視」、「更好的明天」、「四分之一無條件的愛」等不同價值的空罐子,猶如「心靈超市」。
劉維公指出,商品要提高「心靈占有率」,必須主張更優質的生活方式,讓消費者認同這個態度,因此,靠的不只是差異性,而是優惠(先)性,也就是讓消費者在同類商品中,會想要優先選擇。
品牌如果沒有故事、缺乏美感元素,很難引起消費者的心靈共鳴。「未來的社會,『價值觀』是最缺的商品。」劉維公認為,Nike 的「Just do it」就是一個經典案例。
提升消費者體驗 墊高品牌價值他指出,Nike透過全球分工,創造新產品美學,讓球鞋不再只有功能,而是展現生活哲學的商品。此外,Nike的品牌價值不只與明星運動員的傳奇結合,也與一般人的努力、專注結合,建構品牌的態度;顯示強調「心靈占有率」不是不重視品質或功能,而是提升消費者的體驗經驗,不斷墊高品牌價值」。
以手機的換機潮為例,多半不是因為科技功能更新,而是因為體驗不同,產品是否夠酷、夠美,才是促成消費者換機的主因。
未來行銷品牌更要思考的是,能否創造消費者想要的體驗,以及哪些族群會受到感動,如此才有可能提升商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「心靈占有率」。
家庭和職場中似乎隱含高深學問,人在江湖,不用心是不行的,偶而遇上好文章,忍不住想要分享有緣人。(Susan Lin)